《气象与减灾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我国灾害教育研究趋势

 
来源:气象与减灾研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与各种灾难的抗争。其中,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灾害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安全[1]。而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为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3]。尤其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且损失日趋增大。据统计,我国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近年来仅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 000亿元以上[4],灾害带给人类的不仅是经济财产的损失,更是生命的威胁和心灵的创伤。如何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把灾害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国际防灾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5]、世界灾害护理学会(World Society of Disaster Nursing,WSDN)[6]、《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及《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均对减灾防灾做出要有准备的指示,其中“灾害教育是提高减轻防灾意识和能力的中心”的理念已被广泛认同[7]。灾害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灾害意识、灾害素质和应对能力,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观、行为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1]。近几十年来,我国相关人员已经在灾害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相关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对灾害教育的可视化深度挖掘趋势的研究很少。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对抽象数据的一种可视化展示,以此来深度挖掘知识并增强人们对一些抽象信息的了解[8]。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3.R4是一款专门用于文献计量和分析的软件,非常受科研工作者的喜爱,该软件是以可视化图谱形式展现科学知识的发展趋势,对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的研究热点和信息全景能够展现的相对直观,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9]。鉴于灾害教育的发展和研究有可以预测的规律和模式[10]。故本研究拟采用目前最新版CiteSpace 5.3.R4,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代表,对“灾害教育”研究的中文文献进行分析,从而对我国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做进一步探讨,总结灾害教育发展规律,为今后灾害教育广度和深度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选择

CNKI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期刊为主,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千多种,全文文献总量5 500万篇,具备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信息科技等十大专辑及下分为168个专题。学科领域分类体系较为完备,是中文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源之一[11]。研究热点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科研究的焦点所在,表现为在一个学科问题上大量学术思想和相关研究者的集中涌现[12]。期刊发表的论文对相关学术领域的热点呈现相比报告、书籍等更连续、时效、敏锐和直接[13]。因此,本研究以CNKI检索的关于“灾害教育”研究的文献为对象,以“期刊”为检索源,以“主题”为检索项。检索时间为1992年1月1日—2019年10月2日。初始采集信息518篇相关文献,排除重复文献、资讯、征文、倡议书等无关文献18篇,最终确定500篇文献。

1.2 CiteSpace参数设置

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中,模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是判断知识图谱结构和聚类信息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当Q值大于0.3,认为其知识图谱的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大于0.5,则认为其聚类信息是有效的[14]。因此,Time Slicing 设置为2,每2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在“Threshold Interpolation”面板中调整c值为2,cc、ccv值为0。其中,c、cc、ccv分别代表出现频次、共现频次和共献系数,c值为2即选择发文量两篇以上的作者构建科研合作网络。选择相应的Node Types进行分析。最终生成的合著作者知识图谱(56个节点、48条连线;Density为0.031 2;Q值为0.888 2,S值为0.481 5)、机构知识图谱(27个节点、5条连线;Density为0.013 2;Q值为0.840 0,S值为0.181 8)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106个节点、196条连线;Density为0.035 2;Q值为0.636 5,S值为0.540 8)。

2 结果

2.1 发文时间、作者及机构统计

2.1.1 发文时间

从时间的维度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如图1所示,横坐标代表年份,纵坐标代表每年发文量,2008年以前,每年发文量逐步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并不是很多,基本年发文量在20篇以下,从2008年开始,关于灾害教育的文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达到高峰,虽然2016年后有所下滑趋势,但每年作者发文量仍稳定在20篇以上。这与2008年发生在我国的汶川地震及之后的灾害有关,唤醒了我国政府、专家学者及大众对灾害教育的关注和研究。“5·12”汶川地震后,中央提出要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5]。

图1 1992年—2019年灾害护理每年发文量统计

2.1.2 发文机构

根据共现频次c值,1992年—2019年机构发文数量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市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北京市第二中学及景德镇陶瓷学院(见图2)。其知识图谱有5条线,Density为0.013 2,中心度很低,虽然Q值显示其知识图谱结构是合理的,但聚类信息并不理想,表明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缺乏紧密的交流和合作,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发文量最多,根据颜色和调整数值确定最终结果,发现仅有4个合作机构,即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与北京市第二中学、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七台河职业学院合作,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地震局合作、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与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合作、中华护理学会与江苏大学医学院合作。从文献中可以了解到:①相关的机构间缺乏深度的融合,且相关合作机构之间有一定的地域优势,说明机构之间还需要加强广度联系;②机构之间发文量不平衡,呈现两极分化现象,表明部分单位对灾害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足;③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呈现区域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以北京中心,经济发展较好及沿海地区发文量居多,而内陆地区且又自然灾害较多的西部区域发文量偏少,能从文献上显示其灾害教育水平与区域优势和经济水平有关。具体情况还需要和当地的实质性的机构和部门进行调研和了解;④灾害教育人群有限,从单位上分析,灾害教育的研究主要以地质研究的科研机构为主,说明只引起了大部分专业人士的注意,只有小部分医学院校对其进行相关研究,但受益对象基本是学生,很少看到对大众等不同人群的研究。故从科研机构的重视程度上基本可以看到我国灾害教育的覆盖面并不是很广,相关的体制并不是很健全,灾害教育的机制也不是很深入和完善,当然,这只是从文献方面初步分析得知,具体灾害教育落实和实施情况可能还需要实地调研,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图2 1992年—2019年灾害护理合作机构知识图谱

2.1.3 研究团队贡献力

从事灾害教育研究的主要贡献团队有6个,分别为张英、文若兰、徐水洋、朱景林、周兆军、张利岩团队;其Q值大于0.3,S值接近0.5,说明其知识图谱的结构和聚类信息合理和有效的。①张英团队。张英,博士,来自北京市地震局,主要研究方向防灾减灾教育。团队成员主要有王民、蔚东英、史海珍等。该团队主要针对国内外灾害教育现状、灾害教育的机制和策略、灾害教育的课程开发以及学校灾害教育现状等研究,其研究范围较广,论文刊载量较大,受到相关科研工作者和教育者的认可,对灾害教育的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5-17]。②文若兰团队。文若兰,主任护师,来自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主要研究方向灾害护理。具体研究人群主要为中学生灾害意识、灾害教育现状及相关因素探讨、护理人员灾害教育必要性等。其研究扩大了灾害教育的人群和范围[18]。③徐水洋团队。该团队从事健康教育与促进等工作。在灾害教育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公众对灾害健康教育和灾害健康促进效果评价的研究,为提高大众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及相关政策的完善做出了贡献[19-20]。④朱景林团队。主要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团队主要针高校教师对灾害教育的认知、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教师的灾害教育现状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进行了重要的探讨[21-22]。⑤周兆军团队。主要成员包括殷娜、万飞等。主要研究方向是自然灾害及其预防研究,为灾害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贡献[23-25]。⑥张利岩团队。该团队主要是针对护理人员灾害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26-27]。上述几个团队之间紧密度较低,说明团队与团队之间还需要加强密切的合作和沟通。但从数量上来评价相关学者对灾害教育领域的贡献还不是很完善,还需要考虑文献的质量,以及对工作贡献的实用性、持续性、时效性和深入性。知识图谱见图3。

图3 1992年—2019年灾害教育作者合著知识图谱

2.2 研究主题及热点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代表研究之间的关注度高低,连线的疏密代表不同研究问题之间的关联多少,颜色的深浅代表发文的时间早晚。从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能够直观地体现灾害教育的热点领域: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灾害教育体系、自然灾害的认知和管理研究、灾害护理的探索和发展、地理灾害生存教育研究、自然灾害科普教育研究。见图4。

图s4 1992年—2019年灾害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3 讨论

3.1 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灾害教育体系

这一主题的关键词是防灾减灾、地理教学、防灾教育、灾害救援、汶川地震、美国、科普宣传、灾害学、教育行政组织等。2008年汶川地震带来的重大损失唤醒了国家和社会对灾害教育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部分专家学者也建议把灾害教育研究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5]。可见灾害教育的兴起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建立在国家重视、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及专家学者的使命感等基础上。灾害教育是以防灾安全、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理论为基础,培养公民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减灾、救灾与备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26-27]。故灾害教育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教育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领域,以长远的眼光看待灾害教育的发展,目前发展还很不完善,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灾害教育的普及性还不是很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发展深度和广度。灾害教育的实施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灾害预防控制体系,通过对教育部门的鼓励与支持,促进灾害教育理论水平的发展。从研究内容上分析,集中领域主要在以下几点:灾害教育的概念与领域、学科的研究;灾害教育的现状、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研究;灾害教育的国外先进经验介绍及策略研究;灾害教育的课程开发等体系研究、灾害教育的公众安全教育等科普知识。

3.2 自然灾害的认知和管理研究

据报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频发、多发的自然灾害,损失较严重,这是目前的一个基本国情[28]。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发生过唐山、汶川等大地震、长江沿岸洪灾、舟曲泥石流以及系列台风等特大自然灾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在反思自身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从人类敬畏大自然到人定胜天,再到现在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可以说都是人类对自然关系认知的进步[28]。这一主题下的关键词是地理教学、灾难教育、大学生、教育、知识、日本、教育、健康教育、地震、问题、策略等。通过对关键词的归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灾害认识,主要研究内容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性和规律性,同时积极吸取日本等国家对灾害研究的先进经验,积极鼓励以高校为主的教育界对自然灾害理论及课程设计等探究以及预防灾害的必要性等分析;一类是自然灾害的应对管理研究,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和途径为主,以健康教育的形式为主,但应对管理研究也只是理论层面的探讨,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对后续效果的评价。

3.3 灾害护理的探索和发展

研究的关键词主要是灾害护理相关的护理教育、护理人员、综述、培训等。研究领域扩大了人群,从关注灾害的专业人员到灾害救援人员,从宏观探索走向了微观探索,从纵向发展走向了横向发展[29],从理论阶段逐步向实践阶段过渡,从灾害认知到灾害预防和应对方向发展。研究内容主要是灾害护理学科专业的发展和体系建设、灾害护理团队建设、灾害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现状及分析、灾害护理课程开发和灾害护理人员培训体系建设、灾后心理重建等。我国灾害护理学科发展迅速,2018年,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国际应急医疗队正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EMT Type 3认证,标志着中国的灾害救援和护理事业正式走向了国际化、专业化,赢得了很多合作机遇,但理论和实践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一步完善灾害救援护理能力培训体系建设[27]。

3.4 地理灾害生存教育研究

这一主题主要的主题词是中学地理教育、防灾教育、减灾教育、地理学科、灾害意识及教学法等。该教育主题是其他教育主题的一个分支,但因为该领域在地理教学这一领域研究较多,故聚类在一起。主要是在灾害教育还未形成一个完善体系的同时,充分利用初高中地理学科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灾害教育。具体聚焦于初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灾害生存教育现状[30],地理教学和灾害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及理论与实践意义,自然灾害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完善具有内容饱满且理实一体的教材体系,以及自然灾害生存教育的比较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采用活动探究、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来提升高中生的防灾素养,提升学生的灾害素养和生存能力[31]。

3.5 自然灾害科普教育研究

该主题是防灾减灾教育体系下的一个主要分支,但因研究领域发展时机不同和成熟度不同,故该领域相关关键词聚类一起,主要的关键词是幼儿园、儿童、教师以及突发灾害、防震减灾、灾害医学、自救意识等。这一主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不同人群的灾害教育,体现的全民灾害教育的普及性。我国学者认为具备灾害素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一是经验,二是教育。对于未知灾害以及非灾害经历者来说,教育是提高防灾素养最有价值的方式[5]。灾害科普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公民灾害素养,还可以提高其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可以减少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通过自然灾害的科普教育进一步丰富我国特色的防灾减灾文化内涵,对推进我国社会文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提高具有前瞻性的国家减灾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8]。

3 小结

灾害医学是指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防治和卫生保障的跨学科活动[32]。我们要有防灾的意识和准备,更要有应对灾害和减少伤亡的能力,因此,需要发挥灾害医学的优势,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医学专业教育,提高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

根据我国灾害教育的知识图谱和可视化分析,灾害教育的发展将更专业化、系统化和国际化。根据研究热点及共现关键词深入分析,可以获得以下建议:一是要加强灾害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将其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预案。二是要加强灾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研究,将灾害教育的素养和知识转化为提高灾害应对能力。三是要加强不同机构、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国家交流与合作。本研究不足之处是所做知识图谱的密度、中心性均较低,进一步说明需要结构和相关贡献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大力加强灾害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由于CiteSpace软件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数据处理和转换中难免有一些误差,所做图表有一定的差异[29]。研究团队成员已做了很大的努力,将本研究的科研结果与以往相关文献进行对比以得到总体上可靠的研究。

[1] 汪文忠.美国的灾害教育[J].防灾博览,2019(3):72-75.

[2] 刘代骏,李浩.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下灾害救援医学知识融入灾害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90-292.

[3] 王恒,胡秀英,陈龑.我国灾害护理教育教学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8A):2421-2423.

[4] 李彦奇,欧阳玉秀.中国巨灾保险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100-101.

[5] 张英,何亚琼,李春梅,等.我国灾害教育研究基本问题综述[J].教育学报,2012,8(5):45-51.

[6] 南裕子,张晓春,庞书勤.灾害的预防准备及重建:灾害前沿护士的职责[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061-1064.

[7] 张英,陈红,谭秀华.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下的中学灾害教育及实施建议[J].环境教育,2008,1(1):71-72.

[8] 陈必坤,赵蓉英.学科知识可视化分析的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11):23-29.

[9] 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33(4):99-103.

[10] 刘秀玲,任广春.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纺织行业知识图谱及其可视化研究[J].丝绸,2016,53(8):26-34.

[11] 徐浩,钱爱兵,朱学芳,等.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的学科领域扩散特征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5):69-74.

[12] 史蒙,王冬青,杨燕月,等.国内外儿童数字阅读研究热点对比分析——基于词频分析和可视化共词网络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11-17.

[13] 孟艳丽.高校图书馆建设热点研究——基于“双一流”背景下相关研究主题文献统计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9):42-47.

[14] 王硕旺,褚照锋.《中国高教研究》30年载文的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1985—2014年) [J].中国高教研究,2015(5):20-26.

[15] 张英.防灾减灾教育日益受到重视[J].中国应急管理,2018(12):18-19.

[16] 张英.新时代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发展策略[J].中国应急管理,2018(11):40-41.

[17] 张英.关于推动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减灾,2018(21):46-49.

[18] 王梦荷,文若兰.加强我国护理人员灾害护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建议[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2):226-228.

[19] 徐水洋,章珍珍,徐越,等.公众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6):9-12.

[20] 徐水洋,章珍珍,杨清,等.浙江省突发自然灾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2,7(4):241-244.

[21] 朱景林,余莉,操维琦.关于建立我国教师防灾培训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3):109-110.

[22] 朱景林,余莉,操维琦.教师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思考[J].中国应急救援,2009(3):23-25.

[23] 周兆军,李攀,殷娜.拓展教学在灾害学课程中的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175-176.

[24] 周兆军,殷娜,石云,等.灾害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137-138.

[25] 石云,张达,殷娜,等.高校灾害通识教育课程“自然灾害概论”建设研究与实践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15(S1):1-4.

[26] 张娣,宋慧娜,张利岩.虚拟现实模拟技术在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培训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3):433-436.

[27] 张娣,宋慧娜,张利岩.国内外灾害救援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3):172-176.

[28] 张英.试论新时代防灾减灾指导思想的背景、内涵及意义[J].中国减灾,2019(11):42-47.

[29] 程丽楠,姚水洪,邱惠萍.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中文文献的青少年健康素养研究趋势[J].护理与康复,2019,18(3):26-30.

[30] 吴凤群.地理课程中的灾害教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31] 赵钰霞.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自然灾害生存教育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

[32] 张大庆.灾害医学的哲学反思[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7):1-2.


文章来源:气象与减灾研究 网址: http://qxyjzy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8827.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_基于MSPA-CIRCUIT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气象与减灾研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